JACS | 基于硫脲的全水下粘合剂

  • A+

给大家分享一篇最近发表在JACS的研究进展,题为Thiourea as a Polar Hydrophobic Hydrogen-Bonding Motif: Application to Highly Durable All-Underwater Adhesion该工作的通讯作者是东京大学的Takuzo Aida教授。

    全水下粘合技术在航海、水下施工和外科手术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其材料开发十分困难。首先,在水中,待粘合表面会自发形成水合层,干扰粘合;此外,水进入交联网络和粘合界面还会降低粘合强度。受到贻贝与岩石表面蛋白粘附的启发,基于儿茶酚的粘合剂受到了广泛研究。在这类粘合剂中,儿茶酚基团会被部分氧化形成交联网络,带来了水中的高粘合强度;然而,由于儿茶酚最终被氧化成醌,不利于粘合,耐久性较差。据作者所知,迄今为止只报道过两种具有长耐久性的全水下粘合剂:一种是基于冠醚的主客体粘合剂,另一种则基于蛋白质。上述两种粘合剂在水中的耐久性都在1年以上。然而,在应用过程中,前者是固体,必须加热熔融;后者需要使用三氟乙醇调整氢键,调控蛋白质变形/折叠。因此,能够在海洋中简便使用并不产生污染的全水下粘合剂还有待开发。

    2018年,作者报道了一种由重复“醚硫脲”结构组成的自修复聚合物玻璃。该材料不仅机械坚固,而且前所未有地实现了远低于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Tg, 27 °C)的自愈合(12 °C)。不同于脲,硫脲会形成不规则的氢键网络,从而阻止了导致材料脆性的结晶过程。在上述研究中,作者偶然发现该聚合物能牢固地粘附在湿玻璃表面,因此展开了对其粘合性能的细致探究。

    作者首先制备了单体MC=S(图1b),该单体为液体,不溶于水,易溶于MeOHTHFDCM等极性溶剂。随后以1-己胺(HA, 25 mol%)作催化剂,在DCM中将MC=SCL6SH(图1b)以3:1混合,10 min后旋蒸,静置固化,获得含硫脲粘合剂(AdC=S)。AdC=S的分解温度(T5%)约为220 °CTg约为48 °C,呈无定型态。

1
1. 全水下粘合剂的应用步骤及分子结构

    作者模拟水下应用场景,将单体、交联剂和催化剂滴加在水中的玻璃板上,机械混匀并覆盖另一块玻璃板,随后分批从水中取出,立即进行搭接剪切试验(图1a)。结果表明,初始拉伸应力约为2.5 ± 0.3 MPa1天后为2.8 ± 0.2 MPa60天后仅下降到2.4 ± 0.3 MPa;此外,令人惊喜的是,1年后粘合强度仍有1.8 ± 0.0 MPa。同时,制备了脲类似物AdC=O作为对照。其初始粘合强度只有0.6 ± 0.1 MPa,并在1天后下降到0.2 ± 0.0 MPa,随后粘合的玻璃板自发分开。
    值得注意的是,在搭接剪切试验中,两种粘合剂均为界面失效而非内聚失效,这表明,二者耐久性的差异可能来源于水中粘合剂-玻璃界面的粘合强度。随后作者创建了玻璃表面硫脲和脲重复单元的简化计算模型,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电荷密度变化(图2)。结果表明,虽然在干燥状态下,脲会和Si-OH形成比硫脲更强的氢键,但是在水中,基于硫脲的粘合剂能够破坏目标表面的水合层,从而形成更紧密的氢键相互作用。
2
2. DFT计算的简化模型及电荷密度分布

    在水中,脲作为“极性亲水”氢键基元,而其类似物硫脲则发挥了“极性疏水”氢键基序的作用(图3)。对比两种粘合剂的水接触角,AdC=O62°,而AdC=S则有92°。此外,作者通过核磁实验探究了二者水合行为的差异。在70 °C下,脲和硫脲N-H质子与水O-H质子交换的速率常数分别为160.1 s-1,二者的质子交换能力有100倍之差;质子交换活化能前者(38 kJ/mol)比后者(54 kJ/mol)低16 kJ/mol。然而,硫脲(pKa = 21.0)的酸性比脲(pKa = 26.9)更强,二者偶极矩相近(4.89 vs 4.56 D),因此推测AdC=S的疏水性是导致更低水合程度和更慢质子交换的原因。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水的O-H质子主要分布在距离脲羰基O原子0.2 nm的位置,说明羰基附近水合层的存在;而C=S未表现出任何水合倾向,进一步证明了基于亲疏水性的猜想。
3
3硫脲与脲粘合剂的水下粘合机制差异

    在AdC=S中,一方面硫脲基团所形成的极性疏水氢键网络阻止了溶胀,保持了粘合剂的高机械强度,即内聚强度;另一方面极性疏水的AdC=S破坏了玻璃表面预先形成的水合层,直接与Si-OH形成紧密的氢键网络,提供了界面强度。该全水下粘合剂经久耐用,即使在海水中也能保持1年以上的高粘合强度,同时适用于多种材料,包括玻璃、金属、木材和极性聚合物等(图4),为高效水下粘合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7
4多种表面的水下粘合耐久性测试

作者:LCY  审校:WBY
DOI: 10.1021/jacs.4c07515
Link: https://doi.org/10.1021/jacs.4c07515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