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清洁的可再生电能(太阳能和风能),由于间歇性、波动性和地域分布不均的特点,未能大规模替代当前的化石能源。储能技术作为中间“缓冲带”,可以消纳日益增加的可再生电能,并按需转化为有序电能。由此,一系列电化学储能技术(如锂/钠离子电池,氧化-还原液流电池、锂硫电池、锌-空气电池等)得以蓬勃发展。但是,受限于材料、设备投资、操作和维护成本等方面的高资本支出,这些电池在规模化储能上的经济可行性仍然具有挑战性。 近日,清华大学的段昊泓副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生物质电池”概念,该电池基于生物质平台分子糠醛的氧化还原性,与可逆的电池材料配对耦合,实现了电池充放电过程联产高附加值化学品(糠醇和糠酸)。这一研究策略有望降低电池系统的整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作者首先验证了生物质电池概念可行性。使用Cu为双功能催化剂,实现了在-0.83 V电位处附近糠醛的氧化还原,通过选取具有较高理论电位(0.49 V)的Ni(OH)2材料为电池正极,开路电压可达1.31 V。该电池在充电过程中,糠醛发生还原反应生成糠醇,伴随正极Ni(OH)2氧化为NiOOH并存储电荷;在放电过程中,糠醛发生还原反应生成糠酸,伴随正极NiOOH还原为Ni(OH)2并释放电荷。 在以上基础上,作者进一步设计了单原子铑-铜合金(Rh1Cu),作为双功能电催化负极,使糠醛还原到糠醇的法拉第效率从22%提升至73%。使用钴掺杂的氢氧化镍(Co0.2Ni0.8(OH)2)作为电池正极,有效避免了OER与Ni(OH)2氧化生成NiOOH过程的竞争,提高了氧化还原的可逆性,提供了216 mAh g–1的电池容量。 作者将Rh1Cu单原子合金催化负极与Co0.2Ni0.8(OH)2电池正极组装为流动全电池,其开路电压为1.29 V,峰值功率密度高达107 mW cm-2,放电容量(19.6 mAh cm-2,相当于~150 mAh g-1)、库仑效率(20 mA cm-2时达95%)、能量密度(19.8 mWh cm-2)和能效(62%),可媲美主流的锌-空气电池,同时优于大部分文献报道的电催化-电池混合体系。 相比于主流电池,该电池的显著优势为,在充放电时联产高附加值的化学品(糠醇和糠酸),具备以不同的充放电速率实现化学品生产和电力存储与释放的能力。如以50 mA cm-2的电流密度进行充放电,在输出0.78度电时可生产1公斤糠酸,在存储1度时生产0.62公斤糠醇。 初步技术经济分析表明,该生物质电池每消耗1吨糠醛,带来132美元的收益;每释放1度电力,带来0.4美元的收益,即度电成本为−0.4 $/kWh,低于美国能源部设定的目标(0.1 $/kWh)。作者认为,该电催化-电池复合系统适用于生物质资源和可再生电能丰富的应用场景,有望实现分布式储能。 论文信息 Rechargeable Biomass Battery for Electricity Storage/generation and Concurrent Valuable Chemicals Production Jing Li Kaiyue Ji, Boyang Li, Ming Xu, Ye Wang, Hua Zhou, Qiujin Shi, Haohong Duan 文章的第一作者是清华大学水木学者博士后李敬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DOI: 10.1002/anie.202304852
目前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