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有机氟化学的研究一直是个比较热门的领域,在分子中引入氟原子能显著改变分子的理化性质,含氟化合物在生物医药、农用化学品、材料化学以及电子化学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相对C-F键形成而言,C-F键活化的研究比较少,最近一段时间C-F键官能团化反应吸引了许多研究人员的关注。C-F键活化在合成化学中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实现多氟化合物到少氟化合物的转化,在某些情况下,能实现传统C-X键官能团化难以转化的反应。
众所周知,C-F键是最强的化学键之一,在有机分子中引入氟原子能增强其稳定性,但笔者认为是相对而言,由于氟的强电负性,C-F键键能特别强,氟上的孤对电子也能反馈到缺电子中心稳定α碳正离子和卡宾等中间体,但对于α-碳上电子云密集的化合物,反而会发生电子排斥,使分子不稳定。例如偕二氟烯烃、全氟芳烃等物质反应活性较高,β位有氟原子的碳负离子也容易发生β-氟消除,因此含有机氟化合物稳定的说法未必全对,要视情况稳定。基于以上分析,C-F键官能团化反应是可行的。
KenjiUneyama是氟化学经典图书《OrganofluorineChemistry》的作者,主要从事C-F键活化的相关研究工作。本文主要参考其2009年在ChemicalReviews上发表的综述“C-F Bond Activation in Organic Synthesis”,并就最新的一些研究进展进行补充。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芳基氟化合物的C-F键活化、烯基氟的C-F键活化、烷基氟的C-F键活化。
芳基氟化物和芳基非氟卤代物性质区别很大,在过渡金属催化的氧化加成反应中,C-F键活性最低,格氏试剂由于镁与氟的强结合能力,可以促进C-F键氧化加成反应,而其它偶联试剂与C-F键偶联反应较难。而在SNAR反应中,氟可以稳定碳负离子中间体,故活性最高。C-F键的稳定并非绝对,要视反应体系而定,芳基氟化物的C-F键活化反应在药物开发以及材料制备中有一些独特的价值,在某些情况下,反应效果比其它卤代物好。下面从C-F键的氧化加成、C-F键还原活化、芳基氟化物亲核取代反应和脱氟化苯炔反应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介绍。
1C-F键的氧化加成
过渡金属催化的C-C键形成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sp2 C-X键的偶联反应在药物合成、全合成以及材料科学等领域用途广泛。过渡金属对C-I、C-Br键的氧化加成是比较容易的,C-Cl键在某些情况下也能较易实现,但C-F键的氧化加成十分困难,主要是C-F键键能较强(C6F6:154 kcal/mol)。
早在1993年,Tamao和 Kumada报道了Ni催化的芳基卤代物和格氏试剂的偶联反应,当时就发现,氟苯可以与格氏试剂发生偶联反应。
随后发现使用当量的Ni催化剂,可以分离得到各种Ni对C-F键氧化加成的复合物,氧化加成的方式可能有三种,不同金属氧化加成的位点有稍有区别。
除Ni外、Pt、W、Pd、Zr、Rh等过渡金属对C-F键氧化加成的复合物也能分离能到。
值得注意的是,金属氢化物可以以单电子转移的形式得到全氟芳基自由基,再与金属作用得到氧化加成复合物。
以上都是当量的反应,芳基氟化合物的C-F键催化氢化可以很好的实现,很多反应都需要加入硅化合物,利用F-Si键的强成键能力促进反应的进行,C-F键硅基化的反应也有见报道。
Ni催化的C-F键活化反应较其它过渡金属催化剂较多,由于镁与氟的结合作用强,格氏试剂与C-F键偶联反应效果最好。
Pd对C-X键的氧化加成顺序为:I~ OTs > Br > Cl >> F,一般情况下,C-F键的氧化加成不发生,但对于底物有强吸电子基的芳基氟代物(三羰基铬、硝基等),反应可以进行。
而对于格氏试剂,由于镁与氟的强结合能力,给电子氟苯也能发生反应。
2C-F键芳香亲核取代反应
芳烃一般容易发生亲电反应,但吸电子芳烃在亲核试剂作用下可以发生芳香亲核取代反应(SNAr)或者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众所周知,卤代物的亲核取代反应中,烷基卤代物的反应活性I> Br > Cl > F,而在芳基卤代物中,反应活性恰恰相反。这是由于SNAr反应中的决速步是亲核试剂对芳烃的亲核加成,而F的强吸电子性更能稳定碳负中间体。
有机化学的很多反应都表明SNAr反应中C-F键的反应活性远高于其它C-X键。
在非催化体系中,芳基卤代物的芳香亲核取代反应活性符合上述规律,但在催化剂的存在下,也可以选择性活化其它C-X键。对溴氟苯在没有催化剂时,甲氧基亲核反应的位点在C-F键,当往反应体系中添加10mol%的CuBr催化剂时,反应位点发生在C-Br键。
芳基氟化合物的芳香亲核反应在药物分子及高分子合成中十分有用。C-F键亲核取代反应在多种药物分子合成中有应用,较其它C-X键,C-F键反应效果更好。
C-F键亲核取代反应在高聚物合成中也有应用。
3C-F键还原活化
在金属单质的作用下,C-F键得到一个电子,转化为自由基负离子,再离去氟负离子形成碳自由基,碳自由基随后可以发生各种官能团化反应,常见的金属单质有锂、钠、钾、镁、锌等。
C-F键也能发生氢化还原脱氟反应,在Pd-C/H2作用下可以发生脱氟氢化反应,
LiAlH4也能使氟代芳烃发生脱氟反应,负氢亲核进攻C-F键,金属离子和氟负离子的强相互作用可以促使反应的进行。
4脱氟化苯炔反应
对于芳基氟化合物,可以发生脱氟反应形成苯炔。芳基卤代物与烷基锂试剂的反应,不同的卤原子反应模式不同,对于Br、Cl更易发生锂卤交换,而氟原子的锂卤交换更难,而β-H被烷基负离子拔掉,然后发生β-氟消除得到苯炔。
含氟烯烃化合物的C-F键活化大多涉及加成-消除机理,而加成所形成的碳负离子可以发生β-氟消除、SN2’、质子化等反应,最近比较热门的过渡金属催化的偕二氟烯烃C-F键官能团化反应也大多涉及这些原理。
1烯基氟的结构特点和反应性
烯基氟sp2杂化的C-F的活化多经历加成-消除机理,氟代烯烃特别是偕二氟烯烃对亲核试剂的反应性十分强。反应的驱动力主要有三个:①偕二氟烯烃的高电子云密度;②和氟化烷烃相比,sp2杂化的偕二氟烯烃热力学更不稳定;③亲核试剂进攻形成的碳负离子在氟的β-位,氟对β-碳负离子具有稳定作用。
亲核试剂进攻偕二氟烯烃后主要有三种反应模式:①加成消除机理,碳负离子在非质子溶剂中发生β-氟消除得到C-F键亲核取代化合物;②加成机理,碳负离子在被质子或亲电试剂捕获得到双键加成产物;③SN2’取代机理,如果γ-C上有离去基团,则会发生SN2’反应得到烯丙基二氟化物。
2烯基氟的反应
1,1-二氟乙烯在合成中有很多应用,在O、Si、C、P、N等亲核试剂作用下,可以发生各种官能团转化。
而在Heck反应中,1,1-二氟乙烯与碘苯反应得到的是β-氟消除产物而非β-氢消除产物。
烯基氟可以发生分子内关环反应,偕二氟烯烃的反应活性高于单氟烯烃,远远高于非氟卤代烯烃。
全氟环戊烯的反应活性很好,可以通过加成消除机理得到各种脱氟产物。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多氟烯烃的高反应性,许多多氟烯烃毒性十分大,会与人体细胞组分发生反应,在使用时应特备注意。
接下来将介绍第三部分“烷基氟化合物的C-F键活化”,主要从烯丙位C-F键活化、低价金属促进的C-F键活化、Lewis酸促进的C-F键活化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1烯丙位C-F键活化
烯丙位C-F键活化研究最多的就是三氟丙烯基,三氟丙烯基中C-F键受相连的π体系影响具有一些独特的反应性。三氟甲基丙烯类化合物具有三种反应模式:①和亲核试剂反应,随后发生SN2’反应得到偕二氟烯烃化合物或者发生质子化得到加成产物;②和亲电试剂反应,值得注意的是,所产生的碳正离子在三氟甲基的β位,三氟甲基的强吸电子作用使得在β位更稳定;③和自由基反应,与和亲电试剂反应不同,所产生的碳自由基再三氟甲基的α位,可能是位阻决定反应的位点。
三氟甲基丙烯类化合物的C-F键活化主要基于SN2’机理,亲核试剂进攻双键,然后发生β-氟消除。
电化学也能促进三氟甲基丙烯类化合物的反应,电在这类反应中充当着还原剂的角色。
2低价金属促进的C-F键活化
C-F键通常是惰性的,十分稳定,很难被氧化剂等破坏,但与此相反,C-F键在强还原剂作用下会断裂。还原剂给出一个电子,烷基氟化合物变成自由基负离子,然后异裂成氟负和碳自由基,碳自由基继续被还原成碳负离子,进而与各种亲电试剂反应。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两种反应模式:脱卤氟反应(A)和SN2’脱氟反应(B)。
α-三氟甲基溴代物在锌、镁、铝等还原下,发生脱卤氟反应得到偕二氟烯烃。
三氟甲基酮类化合物在镁还原下,可以得到偕二氟烯醇硅醚,由偕二氟烯醇硅醚可以制备二氟一氯甲基酮类化合物,该化合物是重要的二氟卡宾前体。
3Lewis酸促进的C-F键活化
一般情况下,C-F键对亲核试剂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是惰性的,反应性R-I> R-Br > R-Cl >> R-F,但在Lewis酸特别是BX3、AlX3催化下,C-F键会被活化,在某些情况下,反应性高于其它碳卤键。
傅克烷基化反应中,在BF3催化下,选择性发生C-F键活化反应。
目前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