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卢思宇课题组:卤素掺杂的碳点修饰的磷化钴作为全水解的电催化剂

  • A+

第一作者:宋昊强 

通讯作者:卢思宇   

通讯单位:郑州大学   

论文DOI:10.1002/aenm.202102573


o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line-height: 1.75em; box-sizing: border-box; margin-left: 8px; margin-right: 8px;">

01

全文速览


    过选择不同素(X = F、Cl 和 Br)掺杂的CDs来整使其具有海胆、白皮松和合欢结构的X-CDs修的无定形磷化(X-CDs/CoP)。各个X-CDs的特性致了不同的形成机制和最终结构。合成的F-CDs/CoP列表异的催化性能。于整体水裂解,在1 M KOH中提供10 mA cm-2流密度需要1.48V的低电压经过100小定性测试后,催化性能的下降可以忽略不,表异的期循环稳定性。密度泛函理(DFT)算表明,F-CDs/CoP催化催化性能的提高是由于CoP和F-CDs的耦合界面,化了/氧吸附能,而加速了水分解力学。
02

背景介绍


    化石燃料的使用引的日益增问题了人们对清洁、高效、可持能源转换存技的兴趣。催化水分解作一种很有前景的制线,包括阳极的析氧反(OER)和阴极的析(HER)。最好的HER和OER催化通常需要金属催化(如Pt和RuO2/IrO2)的助。然而,金属的稀缺性和成本重阻碍了它的广泛用。因此,开高效、定、廉价的催化来替代金属用于HER/OER反应对于促水分解技展至关重要。
03

研究出发点


    过渡金属磷化物(TMPs;如CoP、Ni5P4、MoP等)因其成本低、制备简单导电性好、适度的能和丰富的化学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其中,CoP由于适中的氧/吸附和解离能,而表异的催化活性。但是,与Pt/Ru基材料相比,CoP仍示出弱的导电性和差的耐酸碱腐性。
    碳纳米材料因其优异的耐腐蚀和良好的导电性而被广泛应用于电催化剂的设计中。碳点(CDs)作为一种新型零维碳纳米材料,具有合成简单、价格低廉等优点。其石墨化内核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外壳上丰富的官能团可与金属离子配位交联形成三维网络结构,可有效抑制金属纳米粒子的团聚和生长。使用杂原子(例如,N、P、F或Cl)进行掺杂/改性可以增强CDs与金属之间的电子相互作用,促进电子转移,并进一步提高复合材料的催化性能。值得注意的是,卤素由于其高特异性和方向性而被在晶体工程和其他领域用作结构导向剂。将卤素与CDs结合并将其引入三维TMPs复合材料的设计和构建中,将有望控制复合材料的形貌,表面缺陷,增加活性位点的数量,提升本征活性。
04

图文解析


图 1. F-CDs/CoP/NF催化剂的(a)XRD;(b-c)不同标尺下的SEM;(d-e)不同标尺下的TEM;(f-k)暗场和对应的mapping

    XRD图谱显示合成复合材料的信号与CoP(JCPDS # 65-2593)很好地对应,表明复合材料的结构在磷化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从SEM可以观察到,泡沫镍(NF)上负载了纳米针状结构组成的相互连接的海胆状纳米微球,这样的三维多孔结构有利于电子传导和水分子转移和吸附。将F-CDs/CoP从F-CDs/CoP/NF催化剂的NF框架中分离下来进行TEM表征以进一步观察了复合材料的纳米结构形态。TEM图像显示了F-CDs和CoP组合良好的均匀复合针状结构,与SEM图像很好地匹配。除此之外,通过对比实验证明了水热过程中形成了F掺杂的CDs。

图 2. F-CDs/CoP催化剂的(a-d)SEM,TEM和元素F的mapping;Cl-CDs/CoP催化剂的(e-h)SEM,TEM和元素Cl的mapping;Br-CDs/CoP催化剂的(i-l)SEM,TEM和元素Br的mapping

    为了进一步探索X-CDs的改性效果,本工作分别合成了F-CDs/CoP、Cl-CDs/CoP和Br-CDs/CoP以了解不同复合材料的形态转变和生长机制。并分别从SEM、TEM、XRD和接触角等对比分析了三种X-CDs/CoP复合材料的形态和微结构,结果表明F-CDs、Cl-CDs或Br-CDs的选择将影响合成催化剂的微结构进而影响其最终形态。

图 3. X-CDs和X-CDs/CoP的形成的示意图

    通过进行不同温度和时间的水热实验,以清楚地了解X-CDs/CoP的形成机制。同时,本报道还给出了使用尿素合成X-CDs的机理。在合成反应的早期阶段,尿素通过醛醇和脱氨反应,形成一些共轭分子。随后,这些分子进一步脱水和脱氨基形成自交联的低聚物链。同时,其中的部分官能团被卤素取代。最后,这些低聚物链在热运动的诱导下碳化形成X-CDs。结合上述表征结果,本报道提出了一种可能的特殊的组装机制。随着温度升高,一部分尿素分解的碳酸盐和氢氧化物与钴阳离子配位形成零维的CoCH纳米粒子前驱体;另一部分尿素碳化并与NH4X(X = F、Cl或Br)反应形成X-CDs。随着反应的继续,根据重结晶机制,NF表面的前躯体开始与周围的X-CDs和CoCH纳米粒子碰撞,完成零维粒子到一维纳米线的组装。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溶液中过量的CoCH和X-CDs通过热运动与周围表面的纳米针晶体发生碰撞,形成新的晶核;同时,X-CDs吸附在纳米针的表面,并与纳米针的各个表面或者边缘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再结晶,降低表面能,使复合材料在X-CDs的作用下以特定的取向聚集,进而得到不同的形貌。

图 4. (a)F-CDs/CoP/NF作为阴极和阳极的水电解示意图;(b)F-CDs/CoP/NF在1 M KOH中的HER和OER极化曲线;(c)F-CDs/CoP/NF||F-CDs/CoP/NF,Cl-CDs/CoP/NF||Cl-CDs/CoP/NF和Br-CDs/CoP/NF||Br-CDs/CoP/NF在1 M KOH中全水解的双电极的极化曲线;(d)采用计时电流法进行的稳定性测试;(e)与已报道的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比较

    在接近实际应用的条件下,使用F-CDs/CoP/NF作为三电极系统中的阳极和阴极进行水分解实验。结果显示,在全水解过程中,F-CDs/CoP/NF||F-CDs/CoP/NF双电极系统实现10 mA cm-2的电流密度需要1.48 V的低电压,并且连续反应100h后,仍能维持98.6%的初始电流密度。与大多数已报道的电催化剂相比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05

总结展望


    本工作设计并探究了不同X-CDs(X = F、Cl或Br)具有独特三维阵构的X-CDs/CoP米棒形和整体水裂解催化性能的影响。于全水解,改性工程化后的F-CDs/CoP/NF催化只需1.48 V的低电压即可在1 M KOH解池中实现10 mA cm-2的流密度,示出异的催化活性。定性测试进一步明了复合材料的定性。DFT算揭示了F-CDs/CoP卓越的催化性能源于CoP和F-CDs之的耦合界面,界面化了吸附能,加速了水分解的力学。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