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作者使用三氟乙酸酐(TFAAn)在THF中与钯催化剂和SPhos来反应,并使用19F NMR来监测反应。在25度温度下加热4小时后,生成了氧化加成产物I-COCF3,并未得到脱羰基化产物II-CF3。这一产物需要在90度的加热条件下才能产生。
II-CHF2被分离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来确定结构。作者发现在II-CHF2当中,H29和O3原子之间的距离仅有2.39Å,可能存在有氢键相互作用力,从而促进脱羰基化。
作者随后进行了DFT计算,对比了三氟乙酸酐和二氟乙酸酐在脱羰基化反应中的区别。计算结果显示了在二氟乙酸酐中存在的氢键相互作用。同时,两者在脱羰基化过程中的能量差异,也证明了使用二氟乙酸酐较容易发生氧化加成和脱羰基化反应。
作者测试了几种苯硼酸和硼酸酯在转移金属化中的效率,发现仅苯硼酸能够有效反应,而苯硼酸酯则没有发生反应,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在II-CHF2上的二氟乙酸根在转移金属化中具有较低反应性而导致的。
作者通过使用四甲基氟化铵将II-CHF2上的二氟乙酸根换成氟离子,从而提高了转移金属化的反应活性。产生的中间体II-F能够和苯硼酸酯反应,来生成氟烷基化的产物。
图片来源:J. Am. Chem.Soc.
参考文献:Decarbonylative Fluoroalkylation at Palladium(II): From Fundamental Organometallic Studies to Catalysis
原文作者:Naish Lalloo, Christian A. Malapit,S. Maryamdokht Taimoory, Conor E. Brigham, and Melanie S. Sanford*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1c08551

目前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