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酸−碱催化涉及一个或多个质子转移反应,是许多酶常用的一种化学机制。催化作用的分子机制通常依据酶活性最适pH值下确定的结构。然而,从实验结构中直接观察质子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大多数酶仍然缺乏完整的机理研究。
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是酸−碱催化的典型代表,其底物DHF进行氢化物转移和质子化形成四氢叶酸(THF)。在前期报道中,X射线和中子晶体结构加上理论计算已经提出溶剂介导质子化步骤。然而,质子转移的可视化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有鉴于此,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Chris G. Dealwis组基于在酸性pH下测定的大肠杆菌来源的DHFR伪米氏复合物、分辨率为2.1Å的中子结构,对催化质子及其母体溶剂分子质子转移进行了直接观察。首先,在酸性和中性pH条件下对X射线和中子结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酸性pH条件下动力学衰减,即使对于调节性Met20 loop也是如此。
图片来源:ACS Catal.
图片来源:ACS Catal.
综上,该研究结果证明了在pH范围内进行的中子和X射线衍射对比研究的能力,即使这些pH值与所研究酶的最佳pH值明显不同。在低pH下用中子衍射解决的结构可以提供一个“质子陷阱”。X射线和中子衍射与QM/MM计算的结合是可视化动态系统的独特工具,其中每种技术都提供了宝贵的缺失细节,相互补充,对酶机制做了更完整地解释,这对于具有酸−碱催化机制的酶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Capturing the Catalytic Proton of Dihydrofolate Reductase: Implications for General Acid−Base Catalysis
ACS Catal. 2021, 11, 5873−5884
原文作者:Qun Wan,* Brad C. Bennett, Troy Wymore, Zhihong Li, Mark A. Wilson, Charles L. Brooks, III, Paul Langan, Andrey Kovalevsky, and Chris G. Dealwis*

目前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