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在两个简并(或几乎简并)轨道中包含两个未配对电子的分子称为双自由基,其可能具有单重态或三重态基态。稳定的双自由基在基础化学中吸引合成靶标,并继续引起材料科学及其他领域的兴趣。这是因为它们具有独特的电子结构、反应活性和物理性质。
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化学系Ghadwal教授最近制备了基于阴离子二卡宾(ADCAr)16(ADCAr={CN(Dipp)}2CAr;Ar=芳基;Dipp=2,6‐iPr2C6H3)的巴利烯型SnII 化合物(IV),并随后决定探索相应的1,4‐二苯衍生物的合成活性。在此,作者报告了含有C4Sn2 环的SnI 化合物[(ADCPh)Sn]2(4)的第一个示例,并描述了其电子结构和反应性(方案 1)。
Li(ADCPh)(2)可通过C2-芳基1,3-咪唑鎓盐(IPrPh)Cl(1)(IPrPh = {HCN(Dipp)} 2CPh; Dipp = 2,6-iPr2C6H3)用nBuLi双去质子化而获得(方案1)。用(DMAP)SnCl2(DMAP = Me2NC5H4N)处理新鲜制备的2溶液,导致形成预期的双氯锡亚锡3,收率为73%,为无色结晶固体。应该注意的是,使用(DMAP)SnCl2对于选择性地制备3是必不可少的,因为2与SnCl2的反应,无论其比例如何,几乎都只能得到[(ADCPh)3Sn2] SnCl3(IV)
化合物3的用NMR和X射线衍射表征(图2)。3的1H NMR谱图显示了异丙基的两组信号以及由于芳基质子引起的信号。NMR信号4的加宽可能是由于其开壳电子结构。
3和4的固态分子结构(图2)表明存在一个在1,4位带有锡原子的六元C4Sn2环。 3和4中的每个分子都位于反演的晶体学中心。3的氯原子跨褶皱的C4Sn2环呈反式定位。 Sn1处的键角之和(ΣSn1= 268°)与Sn atom上存在立体化学活性的电子孤对成对。与(IPr)SnCl2(2.439(3)和2.426(2))的Sn1-Cl1键(2.517(1)Å)相比,更长(17)Sn1-C2 / C3#键(2.229(1 ),3的2.234(1)Å)比(IPr)SnCl2(2.341(8)Å).17a短。
在B3LYP/6‐31G(d)理论水平上,3和4的优化几何结构与X射线衍射确定的固态分子结构完全一致(图2)。DFT计算揭示了4的闭合壳层单重态(CS)基态,而三重态的能量仅高出3.3kcal1mol-1。有趣的是,无限制DFT揭示了4的开壳单重态(OS),比CS溶液稳定1.1千卡摩尔。
为了对4的电子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在DFT优化结构上进行了基于完全有源空间自洽场CASSCF方法的高水平多参考计算。CASSCF(10,10)/def2‐TZVPP计算表明,单重态(S0)比三重态(T0)在能量上更有利6.6 kcal mol−1。HOMO−4和HOMO−3(图 S36)属于Sn 原子的孤对轨道,其占位为1.99。接下来的三个轨道(HOMO−2,HOMO−1,HOMO)的占据率大于1.00(1.09–1.93),与离域电子结构一致(图3)。以下三个轨道(LUMO,LUMO+1,LUMO+2)被部分占据,占据数分别为0.39,0.34和0.25。自旋密度矩阵(表S14)显示了HOMO的自旋密度为0.48。LUMO+1、LUMO+2和LUMO+3的自旋密度分别为0.17、0.16和0.17,这表明其具有4的开壳单重态结构。计算得到的双自由基性质(y=0.37)清楚地支持了4的单重态双自由基结构。
用PhSeSePh处理4,得到环状双亚锡基6,为黄色结晶固体,产率为99%(方案2)。6的119Sn {1H} NMR谱图显示在δ= -155.3 ppm处的单重态,相对于3的单重态(δ= -62.8 ppm)。5的77Se {1H} NMR光谱在δ= 437 ppm处显示出清晰的信号。值得注意的是,用MeOTf处理4得到的混合价SnIV / SnII化合物7为无色结晶固体,产率为88%(方案2)。7的119Sn {1H} NMR光谱在δ= -93.0和-171.3 ppm处显示两个信号,可以分别分配给SnII和SnIV原子。 正如预期的那样,在SnII中心处的Sn-CADC键长(2.236(2)和2.238(2)Å)分别与3(2.229(1),2.234(1)Å)和6(2.22-2.25Å)相同 ),而SnIV atom(2.143(2)和2.143(3)Å)的值较小。
综上所述,作者已经报道了第一个SnI 双自由基4,它也可以被认为是1,4-二萘嵌苯衍生物,为绿色结晶固体。计算表明4的开壳单重态基态具有相当大的双基性(y = 37%)。半场EPR信号的出现表明三重态物质的热填充,与计算结果一致。已证明在室温下用4分解H2可获得SnII氢化物5。用PhSeSePh和MeOTf进行了4的进一步反应研究,分别得到6和7。所有化合物均已通过光谱方法在溶液中表征,其结构已通过X射线衍射确定。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nie.202017078
目前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