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尔大学Angew | 催化剂控制的跨环聚酮环化级联反应:大环聚酮的选择性折叠

  • A+
o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摘要
本文介绍了将大环底物通过催化剂控制的跨环环化级联反应合成芳香族聚酮化合物的方法。一些大环底物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较少的构象状态,其可被转化为几种不同的聚酮支架;通过催化剂控制的跨环环化反应,模拟聚酮生物合成的β-酮加工步骤,可选择性地产生具有特定折叠和氧化模式的芳香族聚酮化合物。


内容
芳香族聚酮化合物是药物化学中最重要的天然产物骨架之一,对抗生素和癌症的研究至关重要。它们的生物合成包括线性聚-β-羰基的形成,这些线性聚-β-羰基在发散的酶控制的级联反应中转化(Scheme 1a)。线性聚酮链通过选择性环化以获得新的结构多功能性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激发了人们的浓厚兴趣。然而,天然聚酮底物非凡的反应性和大量的反应构象阻碍了选择性催化剂控制的折叠和环化。


Scheme 1. a) The divergentbiosynthetic pathways  lead to remarkablepolyketide diversity.


作者之前的工作是对具有预组装芳香族基团的人工醛底物进行聚酮环化反应。温和的底物制备和对日益复杂的底物的观察控制表明,如果满足反应性和选择性要求,小分子催化天然聚酮的多样环化是可行的。Collie等人的开创性工作优雅地展示了在化学计量环化反应中使用线性聚酮链作为适宜底物的前景,而且在更大的体系中也可以获得复杂的产物混合物。设想大环聚酮底物将提供更少的反应构象,这些反应构象服从于各种聚酮支架的选择性跨环环化级联(Scheme 1b)。


Scheme 1. b) Macrocyclicpolyketide substrates (formal products of Claisen condensations at the terminiof native, linear polyketide chains) are prepared from a synthetic precursor byozonolysis. F = fungal. S = bacterial (streptomyces). CoA = coenzyme A.


值得注意的是,大环底物对应于天然线性聚酮链末端假想的Claisen缩合产物。与它们的非环同系物相比,大环的环应变增加了稳定性,同时防止了非催化的背景反应,因此可以用于研究发散的、由催化剂控制的环化反应。在随后的retro-Claisenretro-aldol反应中,生物合成途径将在跨环环化后重启,从而使大环聚酮底物成为芳香族聚酮天然产物的合适前体。底物的部分还原还模拟了β-酮基加工过程,然而小分子催化剂控制的环化反应将提供一种控制植物、真菌或细菌来源聚酮天然产物的氧化和折叠模式的方法。


Scheme 2. Synthesis of precursors3 and 4 by a Birch reduction.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作者选择了环六酮类化合物作为合适的底物,并通过从芳香二醇1进行Birch还原,然后分别双氧化为二烯3,或单硅烷化并氧化为4来制备相应的前体(Scheme 2)。随后,3的两次臭氧分解允许将所需的环十二烷己酮5原位制备为两个互变异构的11.6混合物(Scheme 3a)。


Scheme 3. aYield determined  by NMR using  internal standards.


在充分降低反应性以绕过自发转化之后,作者开始研究选择性环化反应。K3PO4的加入可以有效地诱导跨环Aldol加成反应,得到半酮(±)-6Scheme 3b)。接下来,探索包括retro-Claisen retro-aldol转化的环化级联反应的条件,以提供预期的芳香族聚酮天然产物。三氟乙酸(TfOH)的加入导致选择性的羟醛加成/还原-羟醛/芳构化/色酮形成级联反应,产生化合物8,而半缩醛7是中间产物(Scheme3c)。在NaOH/NaH2PO4水溶液中,产生区域异构体真菌或细菌型聚酮产物9-12的反应是发散的和平滑的,这取决于逆向Claisen步骤中键断裂的方向性(FSScheme 3d)。有趣的是,真菌和细菌途径可以聚合成相同的聚酮产物,例如10


Scheme 3. bIsolated yield. cPolyketide patterns are indicated in bold and thefolding modes denoted in superscript and by color code: F (blue, fungal)C(4)-C(9) and C(2)-C(11); S (red, bacterial) C(10)-C(5) and C(12)-C(3);undifferentiated(green); chromone (orange). 


然而,在溶液中可观察到具有真菌聚酮模式的灵敏的萘酸9F中间体,该中间体在分离后迅速脱羧为萘-三醇10F。在没有催化剂的情况下,主要产物为细菌萘聚酮11S62%)和12S16%),且稳定性较好。没有发生11S12S的相互转化和12S10F的脱羧,这进一步支持了区域发散retro-Claisen反应的概念。此外,Takemoto催化剂的加入导致了区域选择性的反转,表明小分子催化控制聚酮环化级联的可行性。当使用有机碱重氮双环十一烯(DBU)时,不同环化的程度更加明显,从而产生不同折叠的产物13S36%)、10F37%)和中间体14F26%Scheme 3e)。随后13S的有氧氧化产生萘醌15S76%)。在DBU中,乙腈中只产生真菌中间产物14F63%),该中间产物被降解成10F,并被氧化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萘醌16F96%)。

 

为了模拟酶法酮类加工过程(Scheme 4a),部分还原的前体4被臭氧氧化,并用大量的催化剂HCl处理,以诱导温和的去保护过程,产生几种互变异构混合物的底物17Scheme 4b)。由于底物17的跨环羟醛环化反应有五种不同的羟醛加成产物,需要通过精确的区分来控制小分子催化剂的氧化模式。硫脲催化剂引发了发散的羟醛加成反应,形成了不同的含氧中间体(±)-18(±)-19Scheme 4c)。结果表明,Takemoto催化剂具有特别高的催化活性,并通过对碱性官能团和主链进行改性,考察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和选择性。


Scheme 4. aYield determined by NMR using an internal standard.


咪唑基催化剂(cat.1)具有较高的产率和中等的选择性,而含有吡啶基(cat.2)的催化剂则可以提高总收率。含仲胺部分的催化剂(cat.3 cat.4)产生极少或没有活性和与丙基连接的叔胺(cat.5),且转化率低。然而,乙烯桥联的叔胺同系物(cat.6)选择性高,产率高。分离的 (±)-19可以确定相对非对映异构体构型,具有不同氧化模式的羟醛加成产物(±)-18也以低水平被分离。然后,将催化剂控制的羟醛加成与所开发的方案相结合,完成了合成芳香族聚酮天然产物的环化级联反应。


Scheme 4. bReactions performed with 10.0 µmol of substrate 17 in CDCl3 (7.00 mmolL-1).


在无cat.6的乙腈中用DBU处理部分还原的大环17,产生未知的萘二醇20S,即使在惰性条件下也会在几个小时内分解(Scheme 5a, 34%)。引人注目的是,17的转化使用了cat.6,影响催化剂控制的Aldol/Retro-Claisen/Aldol缩合/脱羧级联反应生成真菌聚酮化合物21F,具有很好的选择性。此外,虽然用过量的TfOH处理17只会导致分解,但添加了cat.6,可以71%的分离收率得到(±)-19,可用等摩尔量的TfOH转化为色酮22Scheme5b, 49%)。为了进一步证明催化剂控制的聚酮环化级联用于天然产物合成,研究了萘二醇21F的有氧氧化,它有效地提供了白花丹素(23F)和7-甲基胡桃醌(24F)(Scheme5c)。


Scheme5. Catalyst-controlled transannular polyketide cyclization cascades ofpartially reduced macrocyclic polyketides.


综上所述,本文建立了大环聚酮底物仿生聚酮环化级联的区域选择性方法。底物表现出显著的稳定性,允许由小分子催化剂控制的选择性环化反应,这些小分子催化剂控制着未还原和部分还原的芳香族聚酮产品的折叠和氧化模式。从大环底物合成18个分离的环化产物证明了发散合成的多功能性,为区域选择性催化开辟了一条令人兴奋的途径。因此可以预期,这种发散的仿生后期催化策略将提供组合聚酮生物化学的另一种选择。

来源:遇见生物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0